2015年4月22日,作为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重头大戏,也是本届兰亭奖活动最大亮点的“兰亭论坛”在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开讲。为提升本届兰亭奖的学术含量,促进学术研究成果向书法创作领域的转换,本届兰亭奖特别增设了此次“兰亭论坛”,以及国内外书学专家学者、青年才俊共同搭建的书学研究学术平台。
本次“兰亭论坛”的主题是“王羲之的真相”,杉村邦彦、王连起、王玉池、萩信雄、祁小春五位来自国内外王学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应邀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演讲,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书法爱好者共襄学术盛举。
论坛由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刘恒担任学术主持。
杉村邦彦
1939年生,京都教育大学·四国大学名誉教授、书论研究会会长,《书论》主编、书学书道史学会名誉会员、澄怀堂美术馆学术顾问,西泠印社名誉社员。著有《书苑彷徨》《中国书论史概说》《历代名家临书集成》(共著)《杨守敬及其交友展图录》《书道基本用语词典》《书道的基本数据19·书论》《墨林谈丛》《晋王羲之游目帖解说·释文》《书学丛考》等。
王羲之尺牍发问
一、《丧乱帖》中“二谢”云云以下五行的解释
关于“二谢”,王羲之一般尺牍指谢安和谢万兄弟。但这里我认为可能指的是谢英和谢奕。“面未”是“见面了吗”的意思。“比面”是“最近见面了吗”的意思。“迟咏”是“等待你一起来吟咏”的意思。“良不”可能是“良不可言”,下面“可言”两字脱落了。“静”应该是“享受到你的近况”的意思。“羲之女爱再拜”是“羲之女,爱再拜”的意思。“想邵儿悉佳”中“邵”做“邵”解释文意虽通,却没有史实佐证。也可能是“耶”的意思,东晋南朝将父亲读作“耶”,这在王羲之其他的尺牍中从未见过,因此也有疑问。“所送仪、当试寻省”中“试”的左上部与“当”有连笔,原本已经损坏,稍稍有难度。“左边剧”是“身体左侧剧痛之意”。
王羲之《二谢帖》
二、《初月帖》和《寒切帖》的书写年代
(一)关于《初月帖》。初月:正月,为避讳羲之之祖正。山阴羲之:是“在山阴的羲之”。由此可知《初月帖》是王羲之永和七年任会稽内史时,居住在山阴县之前书写的。但是,如后面所述,在书风变化上这个说法却很难成立。如果把《初月帖》的书写下限定为永和七年,那上限应该是什么时候呢?很遗憾,在《初月帖》中,还没有发现能证明此的文句。
王羲之《初月帖》
(二)关于《寒切帖》。在羲之尺牍中所见的“羲之”署名中,按照《寒切帖》这种笔顺书写的还有《冬中感怀帖》等,这些帖的书写时代都应该比较相近。《寒切帖》关键点在于文中的“谢司马”,其为谢奕,谢奕任桓温司马是在永和元年八月庚辰日之后不久,至升平元年六月之间。而《初月帖》的书写时期也同样是永和元年(345年)八月至永和七年(351年)之间,王羲之43岁到49岁之间。
王羲之《寒切帖》
王羲之《冬中感怀帖》
三、王羲之“书写尺牍”的意义
(一)对王羲之尺牍的受信者意味着什么?1.公与私之间2.文与书之间3.适当的长度。
(二)对王羲之本身书写尺牍意味着什么?我曾经在《王羲之的生涯与书法》《王羲之之旅》中,论述过王羲之的书作植根于“陶写”“散怀”或者“旅行意识”。如果先说结论的话,对于王羲之来说“书写尺牍”这种行为即书作实践了刘宋宗炳(375—443)在山水画提倡的“卧游”思想。也就是说羲之创作的根基是承认卧游思想的。(讲座摘编)
王连起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多年以来,在中国古书画史论方面既得先生们识真辨伪、文史考订的治学方法,又能做到见必己出、不袭前人、有所发现。曾发表古书画及碑帖真伪鉴考性学术论文近百篇,在兰亭问题、赵孟頫问题、历代汇帖问题等真伪鉴定方面的成就得到国内外权威专家的公认,是当代能在古代法书、绘画及碑帖三个方面都有深入研究的专家。
右军书法是魏晋新体——谈兰亭论辩
王羲之之所以被尊为千古书圣,不仅因为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在当时是最高的,更主要的是他的不沿旧习、勇于改革和有所创新。在东晋的书体改革上,王羲之当时是被寄予厚望的。王僧虔《论书》云:“俱变古形,不尔,犹法钟、张。”王献之也对其父说过:“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变古形”和“改体”都是说弃旧创新,都证明王羲之(当然还有别人,羲之是代表人物)是书体的改革者。
王羲之早年的《姨母帖》还有很浓的隶书笔意,但水平与草圣张芝、杜度相近了。王羲之书法后来则完全是新体,所以王书本身是自分古今的。从这个角度,赵孟頫称《兰亭序》为右军新体,是真正了解魏晋书风变化发展的脉络的。因此他说,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相比齐梁间人,还多一种俊气。
王羲之《姨母帖》
本来人们对右军书是魏晋新体,王羲之书是中国书法的正宗、是当时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这一点,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到了晚清,尊碑(主要是六朝北碑)之论兴起,阮元发表《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再次挑起南北书派之争,李文田更以《爨龙颜碑》《爨宝子碑》,甚至有人以“世俗造砖工人”用硬器随便划出的字等同于王羲之书,否定右军书是魏晋新体,否定《兰亭序》书文为右军书。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以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墓志》否定兰亭,也就否定了右军书是魏晋新体,从而掀起了一场所谓的兰亭论辩。
兰亭论辩不仅关乎书法史的是非问题,更关系到书法怎样继承和发展的问题,甚至关系到什么是书法艺术、什么是美丑优劣的问题。
艺术本身要靠人的智慧、技能和不懈的努力。书法艺术之所以区别一般人的书写,第一,要讲笔法。从魏晋人为了得笔法的事例,可知笔法的重要性。第二,结构、结体。汉字的书写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就在于字的结态、造势。第三,还要讲章法,这既包括字本身的结构,更是字与字、行与行的通篇安排。最后,就是字的气韵格调,这一点除写字本身的能力外,更多与人的气质、好恶、修养、品味有关。
但否定兰亭的人实际上是否定艺术与一般书写、尽善尽美的大书法家之书和普通人的质朴简陋之书的区别。如果不搞清楚右军书是魏晋新体,右军书是中国书法的正宗,右军书在当时是最杰出的书法艺术,而将其同一般书写混淆,是造成一切怪异简陋丑恶书法的要害。只有肃清其荒谬,人们才能分清优劣,中国书法才能走向正途。(讲座摘编)
王玉池
1931年出生于河北省辛集市。1956年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装饰绘画。1962年到中国美术研究所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理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协一至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专著《二王书艺论稿》获中国书协首届兰亭奖之理论奖,《古代碑帖译注》获二届兰亭奖之教育奖,《是治学严谨的典范还是不够严谨》一文得中国文联艺术评论奖。2008年获中国美协“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
《万岁通天帖》所提出的问题
《唐摹万岁通天帖》是唐代摹本中流传最为清楚、钩摹最为精准、琅琊王氏一族较为系统的书法作品集。它不仅可以作为鉴定王书的一个标准样本,也为王书北传提供了重要例证,所以值得特别重视和仔细研究。
一、《万岁通天帖》是鉴定王书的标准书作
《万岁通天帖》是琅琊王氏后人、武周时期的凤阁侍郎王方庆保存的一组王氏书法集,当时叫《宝章集》。王方庆是王羲之的十代从孙。《万岁通天帖》所收7人10帖,从王羲之书中选出2帖,又从王献之以下28人书中选出6人8帖而成。
杨仁恺先生评价此帖:世传王氏摹本虽间或一见,当推《万岁通天帖》为冠,所谓下真迹一等,可以当之无愧……如研究王氏父子书法的真实性和可(科)学性,也只有它作最可靠的佐证。王方庆世为隋唐仕宦大族,他家藏有列祖列宗的手迹,必然其来有自,可信而无疑,用它来衡量传世的王氏一门作品,总算有了个标准。
《万岁通天帖》(局部)
二、《万岁通天帖》是早期“南书北传”的有力佐证
(一)启功先生在《万岁通天帖>考》一文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自从三十余年前(1958年)《姨母》等帖出现后,所存唐摹王羲之帖的局面为之一变……尤其徽、献、僧虔的真书和那‘范武骑’真书三字若用刻碑的刀法加工一次,便与北碑无甚分别。”意见十分明确,即徽、献兄弟和王僧虔的真书同北碑写法没有区别。
(二)沙孟海先生在《中国书法史图录》中有“南北书体是不能分派的”说法,并说“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是北碑结体的主要特征。其实,在徽、献时期,字形呈扁方,方笔增多(尤其献之),呈现“斜画紧结”的写法。这种写法也为王僧虔父子两代人继承,从王志的《喉痛帖》看,某些方面还有所夸张和强调。
(三)洛阳曾是受过二王书风影响的地区。第一,在二王书法最易产生影响的几个时期,洛阳地区都在东晋和南朝控制之下,故洛阳接受二王(特别是小王)影响的可能性最大;第二,书法历史上著名的“洛阳体”(斜画紧结)是在二王(特别是王献之)影响下再加上洛阳的地方风格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三,洛阳是研究南北书风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并可能产生特殊的地方风格的地区,值得深入、细致研究。(讲座摘编)
萩信雄
1950年生,安田女子大学文学部书道学科教授、书学书道史学会咨问委员。编著有《书学举要》《汉碑集成》《中国书论大系》 《中国书道全集》《中国法书选·法书指南》《世界美术大全集·东洋篇》等。
《兰亭序》的流传
《兰亭序》全文最早在历史上出现是收录在《晋书》卷80《王羲之传》中。《晋书》是在贞观22年(648年)完成的。《兰亭序》有很多的刻本,目前推测一共有20多种版本。
关于《兰亭》的出处,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记载。归纳起来一共有三种:第一,由陈国到隋朝,由智永到智果到辨才,这是最早知道《兰亭序》存在的脉络。第二,通过各种途径到了唐太宗时期。最后,《兰亭序》被殉葬带往昭陵。在无数传奇故事中,最有名的就是“赚兰亭”的故事。有史料记载,当时取得《兰亭序》的并不是萧翼,而是欧阳询。为什么说这个说法可信呢,因为这是根据刘餗传记来的,刘餗父子俩都是史官。
《神龙本兰亭序》(局部)
到了五代,《兰亭序》又出现了,可是在温韬盗昭陵墓时,却没有《兰亭序》的踪迹。宋初,在《淳化阁帖》中也没有《兰亭序》。而在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中记录了有一个人得到《兰亭序》的真本。嘉祐八年(1063年)的记录中,欧阳修收藏了四种《兰亭序》的墨本。从这个时间来推断,刚才讲的《淳化阁帖》是在宋淳化三年(992年),那么在以后的70年间,《兰亭序》的刻本又出现在世上。到了宋中期,《兰亭序》的拓本不断增加。在《兰亭序》各种版本中,最有名的是“定武本”,也是最古老的。在“定武本”之前有个“开皇本”,但是到宋以后就销声匿迹了。不管怎么说,是因为“定武本”的契机,才让各种版本的《兰亭序》极速地开始流传。
《定武本兰亭序》(局部)
一般都认为“定武本”以欧阳询为临本,从字的意态和结构来看,也有否定这一说法的。还有一个褚遂良临的“神龙本”,他是因为印章上有“神龙”二字,所以命名。说是褚遂良的,也是一个推断。唐兰曾提出“神龙本”是南宋时期的,我认为是正确的。南宋以后虽然没有资料证明,但是却出现了无数的《兰亭》版本。我认为北宋中期以后陆续流传下来的《兰亭序》,都是大家找出一些与唐代有关联的只言片语,伪装成唐代的版本。没有一个系统说明它是如何流传下来的,所以就不值得相信。可以说到了唐代,关于《兰亭序》的记录全部找不到,都是因为有了《兰亭序》的文章,才有了《兰亭序》。郭沫若在50年前曾说过,如果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放下,《兰亭序》就不要再追究了,我对当时他的想法非常感兴趣。(讲座摘编)
祁小春
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书法系主任,著名“王学”研究专家。著有《中国古籍的板刻书法》《王羲之论考》《迈世之风:有关王羲之资料与人物的综合研究》《山阴道上:王羲之研究丛札》《王羲之〈十七帖〉汇考》等。
王羲之尺牍与唐人书仪之关系
本论的目的在于论证利用唐人书仪文献研究王羲之尺牍文本的可能性。《丧乱帖》中的哀叹、《快雪时晴帖》中“力不次”与书仪中“经节”之祀、“扶力……不次”相印证。关于唐代书仪,周一良、赵平将唐五代敦煌写本分为朋友书仪、吉凶书仪、表状笺启类书仪三部分。
一、王羲之可能精通书仪,原因有三:
1.书仪撰者多出自南朝士族,其中五种书仪则直接出自王、谢世家。两士族世代通好,家法礼仪应大抵相通;
2.王羲之与书仪撰作之关系,类书中引王羲之《月仪书》佚文(《太平御览》卷二十九)即可证他曾撰写过类似的书写范仪;
3.王氏家族与礼学的关系,书翰礼仪根源在于礼学,清人沈垚《与张渊甫书》云:“故六朝士族多为礼学世家,因而书翰礼仪,为其家族内重要的家法家训之一,而琅琊王氏一族尤为重视。”
王羲之《丧乱帖》
二、王羲之尺牍与书仪之渊源关系
王羲之等极少数人的尺牍得以流传第一是因“书圣”效应,第二是尺牍的书翰性质本身,第三是士族的日常礼仪家法反映在书简中。
丧吊告答尺牍既是吉凶礼仪的载体,也是其表现形式之一。身为大家士族的王羲之也曾书写过大量丧吊告答书简,并且流传下来的也相当不少。
三、以吊丧告答书为中心的考察
王羲之尺牍与唐人书仪的比较:
1.书式例,唐人书凶仪与晋人比较,书式用语基本相同。
2.用语例,据吊丧者专用语词可以判定致、受书人的遭丧吊丧以及尊卑身份。
3.书体例,唐仪所说的“皆用白藤纸,楷书”这一规矩,在王羲之法帖中亦有所反映。
4.形制例,单书以一张信纸书写,复书用两张(或以上)信纸书写。古代书信所使用的信纸数也许并不取决于信文篇幅的长短,而取决于礼数的轻重。从唐人书仪有关记录可知,复书形式逐渐向单书形式过渡。根据赵和平在《写本》中《新定书仪镜》之后所附的题解可知,单、复书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形式上,单书一纸,署日期于信尾,复书二纸,署日期于信首;内容上,单书寒暄之后论事,复书一纸寒暄,一纸论事,亦有于第二纸中适当地重复第一纸中相应的寒暄套语。
笔者以为,王氏尺牍中已具备了构成复书的一些条件。然而,尚存在问题:一般的士族文人耻于照搬套用书仪;个人书简所具有的多样性因素。(讲座摘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艺术百家大讲堂
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QQ 1521676746